据记载,自唐代起不仅盛行“久服”阿胶,而且“官封”阿井,到清朝更是发展为钦差监制.
那么,这熬胶的东阿县的地下水到底对阿胶品质有多重要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济水伏流的东阿县地下水,决定了阿胶的圣药地位。沈括《梦溪笔谈》载,”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
沈括似乎只回答了部分疑问,清代嘉定年间的陈修园却给出了更多的答案。
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40岁的陈修园赴京会试,此后留寓北京宦海沉浮十几年,闲暇时研究中医,亦官亦医,着书91卷,计150万字。期间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专门研究阿胶。
陈修园的结论是,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
东阿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同性,”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
那么现代的研究结论又是什么呢?记者了解到,1981年山东东阿百年堂阿胶厂为了印证前人所记,联合山东省水文地质队、山东大学等科研单位,对东阿县的地下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化验得知,其水富含钾、钠、钙、镁、铁、锌、锶等矿物质,比重高达1.0038.
正是这比重大的水,在熬胶时有助于杂质提取,更利于阿胶药效的发挥。离开这种高比重的水,杂质祛除不净,阿胶容易发臭。关于这一点,《本草纲目》有记载,阿胶,以乌驴皮得东阿水乃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东阿县地下水这种独特水质,决定了阿胶与其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我们知道中药最讲究道地性,在这一点上,阿胶的地域性表现极为突出。阿胶之所以被历代医经典籍推崇,对大补类药评价惜字如金的李时珍甚至称其为圣药,是与东阿县的地下水密不可分的。作为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专家组秘书长,柳长华呼吁,保护东阿百年堂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保护东阿县地下水的这一独有资源,才能使东阿百年堂阿胶这一传承了几千年中华养生智慧的国宝得以世代相传,福祉千秋万代。
东阿百年堂的阿胶,之所以在质地、性状方面有别于外地其他阿胶,不仅是在熬胶工艺和技术上有区别,更重要的是东阿井水水质与众不同,东阿的水有利于熬胶,水中独特、大量的矿物质是人体中必需的。这不仅在祖国医学专着中有大量的论述,而且被现代的化验资料所证实。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古之东阿县也。“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氮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于浊及逆上之痰也“国医周志林在《本草用法研究》中也讲到”阿胶用黑驴皮,以阿井水煮成,阿井在山东,为济水所伏,流水处其水而且重。无论尘渣皆可澄下,即以少许用搅浊水补能立清······“据史料记载: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写到:唐代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迟恭为钦差,重修此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光绪五年,以后再无人照管,石亭早已淤塞。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东阿县人民又探测并勘探出一口与古阿井水同一地下潜流的水源,即东阿百年堂阿胶厂址现在地的水源。